学院概况:星空(中国),起源于1941年10月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时设立的理化科,1952年成立物理系,1994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,2003年与化学系合并组建理学院,2008年学科调整后成立星空(中国)。学院现有天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物理学和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电子信息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同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学科教学(物理)、职业技术教育(信息技术)等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。现开设物理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天文学、人工智能等4个本科专业,其中物理学、天文学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在读本科生991人,在读硕士研究生332人。
师资队伍:星空(中国)现有91名教职工,其中教授23人(其中二级教授2人),副教授26人,博士生导师13人,硕士生导师52人;博士58人,硕士27人(其中在读博士8人);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贵州省领军人才1人,省级教学名师2人,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,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1人,贵州省“百层次人才”1人,贵州省“千层次人才”3人。特聘教授4人,其中“国家万人计划”获得者1人、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获得者2人、973首席科学家1人。
科研平台:学院现有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、贵州省教育厅汽车电子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、贵州省教育厅低维凝聚态物理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科研平台,共建贵州省电子元器件实验室;贵州省核天体物理与脉冲星大数据科技运用创新团队、贵州省高等学校射电望远镜阵列科学与技术研究创新团队、贵州省教育厅计算物理科技创新团队、贵州省高等学校功能材料与器件科技创新团队等多个省、厅级团队;同时有光伏材料与器件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。学院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30余项,发表SCI论文500余篇。
教学条件:学院现有贵州省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国家天文台-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、贵州师范大学60厘米光学望远镜等多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,拥有X射线仪、SUN U45工作站、FPGA全流程设计工具软件、数字信号处理开发套件等大中型设备和软件,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;同时与省内20余所中学、10多家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。
物理学专业
专业概述: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,学制4年,授予理学学士学位。物理学专业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专业学生刘相伶在2019年第十届东芝杯——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,以物理学专业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一等奖;邓嘉琛在2023年第九届“田家炳杯”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立足贵州本土,面向西部地区,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需求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,良好道德情操,扎实物理学识,优良师范技能,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、沟通能力、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创新型中学物理教师。
主干课程:本专业开设有高等数学、力学、热学、电磁学、光学、近代物理学、基础物理实验、理论力学、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、中学物理教学概论、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等课程,其中力学、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实验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。
就业方向:读研深造,部分毕业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。毕业后能够到中学、中职等学校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实验工作,也可到电子技术、信息技术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等工作。
天文学专业
专业概述:天文学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,学制4年,授予理学学士学位,天文学专业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共建“南仁东”创新人才实验班,开展特色天文研究专业人才培养;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、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、厦门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合作,建有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、贵州省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-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科研平台;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实习基地、国家天文台FAST实习基地以及60厘米光学望远镜等教学、科研基地。
培养目标:依托FAST,立足贵州、面向西部,培养服务于天文科学、天文教育以及天文科学普及方面的优秀人才。
主干课程:普通天文学、天文数据处理方法、实测天体物理、恒星结构与演化、脉冲星天文学、高等数学、数学物理方法、力学、热学、电磁学、光学、原子物理学、理论力学、电动力学、量子力学、Fortran语言、Python语言、大数据挖掘等。
就业方向:能够从事科学研究,FAST及天文相关领域研究与技术研发,科研院所和企业程序开发及大数据处理等相关工作,也可以从事中小学物理教师和科学教师以及科技馆科学普及等工作。
电子信息工程专业
专业概述: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,学制4年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,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近年来,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在国家/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,2023年学院代表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。
培养目标:培养适应社会信息化需要的,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,具备较强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、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能力,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产品的设计制造、使用维护、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。
主干课程:高等数学、电路分析基础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、信号与系统、现代通信原理、电磁场与电磁波、通信电子线路、自动控制原理、数字信号处理、EDA技术、现代电子工艺、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、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、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实训。
就业方向:能够在科研院所、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产品的设计制造、应用开发、运行管理等工作,也可以到职业技术院校、中学等从事教育工作。
人工智能专业
专业概述:人工智能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,学制4年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本专业是人工智能技术、计算机科学技术、电子信息与教育技术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,注重强化在“智慧教育”和“人工智能技术应用”方向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。专业立足本省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要,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,良好道德情操,能够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、信息系统智能化设计等相关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,能熟练掌握计算机、电子、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,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的现代化工科人才。
主干课程:本专业开设有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最优化理论、Python语言设计、人工智能导论、C语言程序设计、机器学习、数字信号处理、数据结构、深度学习及实践、数据分析与挖掘、数据库技术与应用、数字图像处理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智能音频处理技术等课程。
就业方向:能够在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、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、系统设计、技术管理等工作,也可以到职业技术院校、中小学等从事教育工作。